【国民财富大讲堂】030 | 钟蓉萨:养老目标基金的魅力所在

近期,随着A股的震荡走高,养老目标基金发行也大幅提速,同时伴随着个人养老金投资公募基金政策的推进,未来公募基金在养老金第三支柱管理中将大有可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钟蓉萨近日做客《国民财富大讲堂》,围绕“养老目标下,投资者如何与基金共赢?”这个话题,探讨了培养正确的投资理念和习惯的重要性,实行买方投顾试点的重要意义,以及发展养老目标基金对引导长期投资的作用等问题。以下为发言全文:



近两年,权益类基金和养老目标基金发展较快


过去十年,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深,货币型基金增长较多。而近一两年,伴随着银行理财产品的打破刚兑与净值化管理,大众对固收+、FOF、养老FOF、权益类基金等产品的认知和接受度逐渐提升,这是基金行业一直期盼的好现象。


近两年推出的养老目标基金发展也比较快,其设计初衷是希望能够支持第三支柱的发展,作为普通老百姓养老投资的一站式解决方案,帮助更多老百姓建立自己的养老金计划,因此这类产品推出时我们说“不重规模重户数”。尽管现在第三支柱的政策还没有出来,我们也看到了规模和户数方面都有很好的结果。例如,中欧预见养老2035,从成立时4万户增长到6.2万户,规模从3.2亿增长到8.5亿;民生加银康宁稳健养老,从成立时9000户增长到2.5万户,规模从11亿增长为58亿;交银施罗德安享稳健养老,从成立时3.4万户增长到4万户,规模从20亿增长为超过50亿;华夏养老2035,从成立时3.7万户增长到12.9万户,规模从2.1亿增加到7.1亿。


我认为养老目标基金解决的其实是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或者不同风险水平下,投资者的风险收益匹配问题。固收产品虽然波动较小,但收益率较低,而股票基金在收益高的同时,波动也较大。养老目标基金通过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在不降低预期收益率的前提下能够有效控制波动,有效解决两头的问题,帮助投资者优化基金投资效果,是符合投资者养老目标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养老目标基金将资产配置内嵌到产品设计中,从而匹配投资者养老需求


养老目标基金一般有两种策略,目标日期策略和目标风险策略。目标日期基金对投资者来说其实非常易于理解,它不需要投资者自己去决定股票、债券资产的具体配比,而只用根据一个人的年龄去计算应该匹配的权益仓位。越年轻的人,权益类资产的配置比例会越高;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权益比例逐渐下降,以降低风险,确保未来资金的流动性。所以说越年轻越要去做权益投资,通过资本市场获得复利。


美国在2006年,通过养老金改革法案,将养老目标基金变成默认模式(QDIA)。即当投资者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基金时,可以仅根据年龄选择一只基金,然后由资产管理机构根据生命周期匹配的相关理论做投资。因为养老账户采取的是税收递延的方式,投资者每个月都做定期投资,所以原先在众多基金中难以选择的投资者们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退休日期进行养老目标基金投资。


而默认产品中除目标日期基金外,还有目标风险基金。当投资者无法选择时,仅需要从这两种中做选择。这是美国当时采取的较为简单的一种方式。当投资者本身很会选择基金时,可以自己去配备不同基金;当投资者不太会选但又稍有基金知识时,就会有专门的投资顾问为投资者提供建议;而当投资者完全不了解基金也没有时间选择或不想找投资顾问时,就可以直接选择养老目标基金进行投资,从而解决养老问题。


如果我们称单独的股票基金或债券基金为小提琴独奏或钢琴独奏,那么包含养老目标基金在内的资产配置业务则从独奏变成了交响乐,它强调的是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的资产配置能力。


定投是强制储蓄和培养投资习惯的最好方式


从我们对基金多年的观察来看,投资者持有基金常常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投资总是逆人性的。一方面,当投资者需要钱时,可能会赎回那些挣钱的基金,而将不挣钱的留在池子里。其实和股票投资时卖掉不挣钱的股票而持有挣钱的股票一样,基金投资者也应该先赎回长期涨不起来的基金,保留能够挣钱的基金。


另一方面,从投资的角度而言,中国老百姓不是投资过度而是投资不足。多年来人们都习惯于将钱存在银行,后来到余额宝,人们才开始逐渐发现通过货基理财的方式可以拿到和银行存款不一样的收益,有了投资的概念。但总体而言,大部分中国老百姓的钱还是躺在枕头下睡觉,还是存在银行的活期或定期存款里。大家一边担心风险,一边又希望拿到收益。正如我们刚才所说,等到市场热起来了,大家才想起来我没有买基金或我的仓位这么少,但这时再投资就可能已经是在追高了。所以总的来说,包括我在内的中国老百姓并没有整体的资产规划,哪怕是平时有闲钱也没有去做投资。


什么样的“闲钱”应该被用来做投资,以及在没有“闲钱”的情况下又应该如何做投资呢?我认为,定投是年轻人强制储蓄和培养投资习惯的最好方式。此外还要改掉亏损基金刚刚升值时就想赎回的习惯。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投资者、基金管理人、托管人、销售机构等都能挣到钱,如此这个行业才能够良性发展。但目前总体而言,的确没有人能够代表、陪伴投资者,让投资者形成良好的投资目标和理念,培养投资习惯。


买方投顾试点的出现将会怎样改变行业生态?


销售机构代表的是资管产品的卖方,那么谁又来代表投资者呢?我认为,目前市场上还缺少这样的生态,也希望制度设计能够在市场里培养出代表投资者的买方代表。


如何才能培养买方代表?如刚才所说的,能够根据投资者的情况去帮助树立投资者的投资目标、投资理念、配置概念等。像东证资管已经做过七、八千场的“东方红万里行”活动,在此过程中不仅培育了投资者,也培养了客户经理,并让客户经理们和投资者站在一起,共同度过焦虑,培养长期价值、理解投资规划。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资产管理公司能够加入到这样的事情中来,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好。


当然,道阻且长。2008年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政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后金融业弊端而成立了美国消费者金融保护局(United States Consumer Financial Protection Bureau)。之前,美国的养老金是从原单位固定给付的,这也被称为DB计划。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基本从DB计划转向DC计划,即强调要在个人账户里去做投资和积累收益。奥马巴时期进行的改革不再允许投资顾问收取产品销售方的佣金,而要其根据客户账户中的资金去进行资产配置,从而收取管理费。这一改革在当时的美国市场引起了轩然大波,带来整个生态的剧烈变化。这也使得很多行业里的人去游说国会,特朗普上台后便取消了这一政策。这一变化自然有利于行业,但对投资者来说就没有人再代表他们了。所以说,即便像在美国这样我们认为养老金做得最好最发达的市场上,在面对改革时依然会面临巨大的压力。当然,现在美国又在重新思考,加大对投顾的管理。


而在中国,虽然我们发展较慢,但也是紧跟步伐。所以我认为,今天我们会有这样的基金投顾试点也是考虑到往往基金挣钱而投资者挣不到钱、投资者在该挣钱的时候没有拿到收益,才会有这样的制度安排。我对各类投顾机构都充满期待,希望大家都能朝这方面进行努力,一起加油。


美国个人养老金机制的借鉴


针对个人养老金而言,总体来说,美国现在的机制是最好的机制。在大陆法系和海洋法系这两种法律体系之下的金融体系,大陆法系总体来说较为注重风险,因此偏保守;而海洋法系更多的则是依靠资本市场。所以像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的市场会更为发达,在要求年轻人自己为自己养老的同时做好制度体系的安排。所以关心养老金,往大了说是为了国家和老百姓,往中了说是是为了资本市场,往小了说是为了行业。


从国家层面而言,大家都知道由于叠加独生子女政策,中国老龄化问题尤其严峻,而目前现收现付制下的基本养老金占整个养老金的规模超过80%,所以我们现在养老基本都是靠着2、30岁的年轻人挣钱去养老人。尽管开放了二胎政策,但二胎的出生率并不高。所以恐怕年轻人交的钱是不够连续30年养这么多老人的。在这种情况下,希望能够通过税收的方式激励大家为自己的养老做安排。


何为个人养老呢?就是个人在自己账户中存放一笔资金去做投资,然后通过复利的方式进行养老。我们看到,在美国有50%以上的公募基金在帮助百姓打理个人账户中的钱。通过这种受托关系,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是摸不到百姓的钱的,但同时他们可以拿着这些钱去资本市场中做投资,去寻找有价值、能成长的项目,资本市场上涨的同时养老金也能随之发展,如此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所以大家看到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的十年牛市是无法想象的,加上今年4次熔断后又回到原点,都是因为有了百姓每个月往里放的养老金作为资本市场的压舱石。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就曾在其撰写的《养老金革命》一书中提到,美国之所以没有通过革命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就是因为百姓的钱都拿去买了股票和持有公司,让养老金去挣钱。


中国目前为止还是一个以间接融资为主的市场,我们希望能够发展直接融资。但在中国,资本市场里专业的买方力量并不够,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拿了太多短钱、非理性的钱。如果他们拿的是长钱、有耐心的钱,那么就会在市场里找到更好的价值,让养老金挣到钱,从而形成更好的良性循环。可是,现在很多机构的行为都如同击鼓传花一般缺乏理性。因此,我们要不断努力,希望能给市场里引入更多长期、理性的钱。把制度设计好后,基金经理既拿着我们每个月存进去的钱,也拿着投资者未来二三十年后才会取出的养老钱。只有投资者持有的是三年、五年、十年以上的钱,才不用去考虑择时的问题。因为谁也没有能力去择时。只有当钱是长期的钱时,投资者才会有相当大的概率一定赚到钱和福利,这样我们的养老金既能替投资者挣钱,又能减少国家的财政补贴压力。如果每个人都提前做好准备,那么整个养老体系的问题就能解决。


在美国,80%的养老钱是靠单位给的养老金和个人账户的钱。在中国,我们80%靠基本养老,完全是一个相反的结构。而且众所周知,我们的二支柱因为现在的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所以真正能够引进的单位并不是很多。所以我们就盼望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出台,让年轻人通过税收递延的方式建立自己的个人养老金账户。正如大家所见,当时试点时我们强调的一个关键点就是钱一定是在每个人的个人账户里的。因为现在我们的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是没有落到个人账户里的,还是在池子里,而每个人的风险收益目标又是不一样的。五六十岁的人想着要把钱立刻拿走,而年轻人如果跟着老同志不敢去持有权益资产,那自然也就参与不到资本市场成长所带来的高收益。


当下,在只有两三千万人能参与二支柱的情况下,我们期待国家能够通过让利、税收递延的方式,即EET模式,吸引更多的人参加。具体来说,就是放进去的钱、投资过程中的钱都是免税的,等投资者去拿的时候才要缴税。而且收入高的时候税高,退休后拿钱时税低且税基也低。通过这种方式强制大家定投,用账户锁定、长期投资的方式让投资者拿到收益、挣到钱,去解决退休后养老金不足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呼吁并期待这个政策的早日出台。


第三支柱试点效果


第三支柱试点时在产品品类中只允许投资保险类产品。我觉得不管是基金还是保险,其实只是不同品类的产品。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保险更加合适即将快要退休的人群。但是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如果我们只有一个固定收益类的产品,可能无法挣到复利,再加上通货膨胀,根本无法解决养老问题。所以刚刚在一开场时就谈到权益基金增长飞快以及权益投资将是我们养老金投资的重头戏。这是我希望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而第二个问题则是,当时只在三个地方进行了试点,我希望能够尽早让全国居民、年轻人都参与到这件事情中来。刚才我也谈到,希望未来正式推出政策时会就金额、税率等方面会进行优化设计。当然我们也会帮着国家一起做测算、出主意,希望能够在顶层设计上把这个政策做好,少走弯路。我们在和美国专家交流时也提到,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从DB计划转为DC计划,但这个制度真正有效发挥作用则是在2006年提出改革方案后。它引入了默认模式的同时,在默认时免除雇主的责任。当市场波动没有挣到钱时,由于免责条款,不用也不能起诉雇主。而这些规定确保了制度的运转。美国富达的数据表明,在没有默认模式之前很多50多岁的人因为不敢选择,所以只是拿着货币基金而根本没有挣到钱。但后来有了这种方式一切就迎刃而解。会选的人便会有很大的自主权,不太会选的也会有买方投顾来帮忙,一点也不会选的甚至有现成产品可以直接投资。所以我们也期待我们的政策能在一开始的顶层设计中就规划好,从而慢慢更好地见效。


权益型基金在财富管理中的重要性


年轻人一定要去承担风险,去做权益投资。我曾提到投资者要穿越危机。面对看似过不去的危机时,如果将其拉长来看,那么就可能只是一个小波动。就像2008年金融危机时,谁也无法预料10年后会出现牛市。不过投资不是让人把平时过日子的钱拿去赌博,而是要用“闲钱”,即便没有“闲钱”也要强制自己去做定投,从而养成好习惯。


关于定投我需要解释的是,毕竟基金很难选择合适的时间节点去购买,而当投资者以固定频率去定额购买时,则相当于抹平了基金本身的波动。


*《国民财富大讲堂》系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联合新华网于今年3月创办。本内容根据作者在《国民财富大讲堂》的公开讲座整理而成。转载或引用,必须是以新闻性或资料性公共免费信息为使用目的的合理、善意引用,不得对内容原意进行曲解、修改,同时必须保留本平台注明的来源信息。


2020-07-25 22:00